房市新聞
六都家戶購屋比 桃園奪冠
2018-12-07 23:29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據六都地政局、民政局統計資料,今年前三季六都家戶購屋比,較去年同期均呈正成長,其中桃園家戶購屋比達3.55%最高,平均每100戶家庭就有3.5戶以上買房;至於雙北市成長幅度最高,同步增0.5個百分點,顯示在房市信心增強下,今年前三季房市買氣續回溫。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分析,今年前三季房市在市場信心增強下,買氣延續去年穩定走勢、持續回籠。另外,不動產市場從2014年以來價格向下修正,讓買方的開價逐步接近賣方願意議價的水平,也是買氣回溫的原因之一。以六都來看,桃園市今年前三季家戶購屋比達3.55%,平均每100戶家庭就有超過3.5戶買房,拿下六都之冠,其次則是居第二名的台中市的3.34%;郎美囡指出,桃園市在房價相對雙北市來得低,加上區域建設,及政府產業規劃具話題的前提下,推升家庭購屋比重翻揚。若以成長幅度來看,今年前三季雙北市家戶購屋比同步成長0.5個百分點,比重分別達2.13%、3.02%;郎美囡分析,在交易量提升下,房市買氣已逐步擺脫谷底,像是雙北市交易量明顯提升。主要來自海外回流停泊於不動產,及換屋族加入購屋行列,兩大因素成為雙北市家戶購屋比成長的原因。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表示,九合一大選後,市場觀望買氣漸退,加上年底屬於傳統成屋購屋旺季,因此對12月成屋交易量持樂觀態度。
【百億回台搶地】躲中美貿易戰火 科技台廠砸重金搶地擴廠
中美貿易戰延燒,「科技業史上最大供應鏈遷徙潮」正在發生,人親土親的台灣成為台商心目中的首選,本刊調查,這波科技台商回流潮,帶動超過百億元資金回台搶工業地,熱門工業區價格已飆漲3到5成,卻仍是供不應求,讓不少想返台設廠的台商叫苦連天。上週三(11月21日)清晨7點30分,中山高內壢交流道車潮為患,一下交流道可看見路邊大看板上寫著「台商回流,廠辦需求請洽…」一旁正是桃園32個工業區中詢問度數一數二、近4年地價漲幅高達4成的中壢工業區,包括統一、東元電機、南僑化工都在此設廠。轉進工業區內的東園路上,路邊停著幾輛早餐車,一棟偌大白色廠房佇立,不少趕著上班的員工進出,這裡是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中壢廠。同條路幾百公尺外,一整片近8,000坪空地,正是台達電今年初斥資20.6億元買下的新廠據點,未來將生產電源及視訊產品。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中)日前參加APEC領袖會議時表示,相當憂心中美貿易戰將傷害國際經濟。(翻攝自李顯龍FB)檢視相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中)日前參加APEC領袖會議時表示,相當憂心中美貿易戰將傷害國際經濟。(翻攝自李顯龍FB)更多本刊調查,為因應中美貿易戰,去年起就有不少台商開始評估回台設廠,由於明年美國可能要對中國大陸進口高達2,500億美元的商品加課關稅,更加速做美國生意的台商們回台搶地蓋廠的步調。「今年以來因中美貿易戰返台購地擴廠的全是科技業,包括台達電、廣達、台郡、大立光、啟碁、國巨等大廠,總金額超過130億元。」外資商仲第一太平戴維斯資深協理丁玟甄說。不只回台搶地的台商規模越來越大,急迫性也遠比過去高,仲介業者向本刊透露,過去企業找地評估時間平均花半年到一年時間,現在壓縮到3~6個月,「以前會謹慎評估用電、汙水等條件,現在都急著趕快把這件事完成就好。」該仲介說。檢視相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參加APEC領袖會議時表示,中美貿易戰的第二波將涉及全球資通訊產業,一旦供應鏈成本提高將造成價格攀升,傷害國際經濟。「我對這問題感到非常憂心,沒有那麼樂觀。」更多鏡週刊報導【百億回台搶地】他買廠不手軟 2塊地創今年工業地交易最高價【百億回台搶地】全台工業地有2.1萬公頃 為何業者還是喊缺廠缺地?【百億回台搶地】全台房市慘兮兮 黃金工業區土地卻4年飆漲5成
美中貿易戰升溫,桃園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
本土企業為了從低工資和全球化貿易中受惠,將工廠遷到中國,導致桃園長期來蒙受損失。但隨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緊張關係升溫,台灣大型科技公司現在紛紛將部分生產作業遷回國,許多企業選擇在200多萬人口的桃園落腳,避開美國總統川普加徵的關稅。桃園距台北車程一個小時,也是台灣主要國際機場所在地。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電子產業背後的製造業巨擘尋找替代方案時,桃園成為熱門首選。台灣大廠在龐大的中國基地為惠普(HP)和戴爾(Dell)等公司組裝裝置,因此這些舉措恐使數十年來的供應鏈解體。從蘋果iPhone組裝廠和碩到筆電製造商仁寶,現在都準備結束從1980年代就為他們服務的安排。在華盛頓和北京當局針對貿易和關稅等議題展開唇槍舌戰之下,蘋果供應商英業達、和碩和仁寶等公司都陸續宣布在桃園市提高產能。廣達等公司也搶購或找尋工廠用地。和碩財務長林秋炭8日在法說會上表示:「我們的營運模式跟過去20年相比,將會有重大改變。未來生產基地將分散在不同的國家,我們將無法在中國等其他地方建造大型工廠。」對於和碩和其他同業而言,這是一種鮭魚返鄉的概念。30年前,許多在桃園和其他城市設廠的公司,因為中國的低成本而西遷,協助建立世界工廠。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官網,2016年中國對美國的前20大出口商,有15家來自台灣。現在川普實施關稅恐壓縮早就薄如紙的利潤。較高工資將讓在台灣生產成本更貴,也會失去因為供應鏈在中國而獲得的效率。駐新加坡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 Plc)經濟學家謝涵涵(Angela Hsieh)說:「關稅預期將提高到25%,將促使台灣公司加快回國或在新據點建廠的計畫。然而,關於貿易戰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所以企業首先傾向於在台灣現有設施增加產能,而不是花更多錢建新廠。」儘管台灣有部分公司正在考慮最遠遷到東南亞,其他公司則偏好遷到更近一點的國內基地,桃園因此成為他們的首選。台灣政府看到機會,推出免稅期等獎勵措施吸引企業公民返回台灣。可以肯定的是,桃園一直以來都是親商。穩步遊說和擁有30多個工業區,有助於創造驚人的結果:去年工業產值估計接近1000億美元(新台幣3.1兆元)。桃園今年加快速度討好製造業者,與房地產經紀人合作協助企業尋覓土地,如今價格已經越來越高。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台灣分公司(Savills Taiwan),某些地區工業用地成本較2014年增加75%。官員表示,今年1月到9月尋求政府幫忙取得土地的公司,較去年同期多了30%。根據信義房屋,今年1月到9月工業用地和工廠交易總額為新台幣290.2億元,桃園以新台幣126.5億元稱霸各縣市。信義全球資產經理王維宏說,桃園備受各大企業青睞的部分原因為,新竹土地供不應求,篩選公司所設立的門檻較高。就連外國企業也注意到這股趨勢。官員表示,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Super Micro Computer Inc.)正在桃園擴大伺服器產能,也計劃在桃園砸新台幣90億元興建新設施。
房市復甦 住宅開工大增逾40%
2018-06-16 01:38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今年前四月累計住宅開工數量約2.8萬戶,年增逾四成,創近三年來新高。 報系資料照今年前四月累計住宅開工數量約2.8萬戶,年增逾四成,創近三年來新高。 報系資料照房市買氣復甦,建商推案信心增強;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前四月累計住宅開工數量約2.8萬戶,年增逾四成,創近三年來新高;房產專家認為,房市景氣觸底、「雨遮不登記不計價」新制帶動建商去年搶照、自住客對小坪數需求增加等三大原因成就此成績,更確立溫和復甦走勢。以區域表現來看,開工熱區分別為新北市、桃園市,其次則是台中市,多是去年至今建商推案的重點地區,區域房市價格明顯下修,加上低單價、低總價優勢,不僅刺激出區域市場買氣,更讓建商前仆後繼陸續購地、推案。經濟日報提供經濟日報提供住宅建築物開工量是房市景氣重要參考指標之一,今年前四月累計達2.8萬戶,較去年的1.96萬戶大增42.1%,更創下近三年來新高,顯示開發商認為房市最壞的狀況已過,陸續清理手上庫存後,又重新投入購地市場買地推案,市場新增供給呈現溫和復甦格局。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建商從取得土地到設計規劃,申請建照到開工,中間至少歷時一年的時間,因此從今年報開工的數量,大概可推斷出開發商從去年就嗅到景氣觸底的味道,讓「減量保價」策略喊卡,逐漸拉高投入市場買地、推案的意願。尤其是今年「雨遮不登記不計價」新制上路,建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一波搶照潮,希望拿下可售面積較多的建築執照,加上市場買氣同步回溫,因此不少去年搶下的舊建照在今年陸續開工,推升開工量上升。另一個關鍵,就是自住客對低總價、低單價的小坪數產品需求增加,讓開發商積極規劃兩房、三房產品,在小宅數量提高下,也讓開工宅數明顯增加。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去年房市仍有壓,多數建商旗下新案多願意配合讓利,成功刺激市場買氣出籠,建案才能順銷,也讓建商推案動作轉趨積極、加速手中土地開發;不過,在買氣回籠的同時,今年已有建商對價格開始堅持,且不少新案開始開出高價銷售,此舉已造成消費者觀望,認為接下來建商對價格的態度,將左右市場走勢。
建築融資大鬆綁 房市7,000億活水來了
2018-06-15 01:07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邱金蘭/台北報導金管會宣布將大幅鬆綁銀行建築融資限制,預估可釋出3,500億元到7,000億元貸...金管會宣布將大幅鬆綁銀行建築融資限制,預估可釋出3,500億元到7,000億元貸款額度,對不動產市場將是一大利多。 報系資料照金管會昨(14)日宣布將大幅鬆綁銀行建築融資限制,增列長照、社會住宅、學校及2012年前的廠房興建等,可免計入建築融資上限30%限制,預估可釋出3,500億元到7,000億元貸款額度,對不動產市場將是一大利多。銀行業者表示,這項排除作法,將有助銀行擴大不動產放款承作能量,尤其一些政策排除項目融資空間騰出了,銀行將有更多空間辦理一般不動產放款。這些都是有擔保品放款,對銀行資產品質也有正面幫助。經濟日報提供經濟日報提供根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目前銀行實際承作的建築融資餘額已達26%,部分銀行已達29%,規定放寬後所有銀行都可受惠,受惠最大的是承作不動產放款業務較多的公股行庫。金管會昨天公布金融發展行動方案,為有效引導餘裕資金投入實體產業,將檢討放寬銀行法第72條之2適用範圍,以支援政府重大公共建設。現行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的總額,不得超過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的30%。72條之2被視為「天條」,不能輕易變動,因此,將以增加排除適用項目方式放寬。金管會銀行局長邱淑貞表示,正研議從立法目的、公益性,排除一些適用項目,初步包括醫院、長照、社會住宅、學校及辦公廳舍。另外,2012年時曾發函放寬廠房相關興建貸款可以免計入30%。這次金管會表示,2012年以前的廠房興建,也可免計入額度內。換言之,企業的廠房興建都可免計入額度。邱淑貞說,預估可增加3,500億元到7,000億元空間,這還未包含都更部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這次主要透過行政函令方式放寬,未來除都更及危老都更可排除適用30%規定外,將針對公共性、社會性原則來開放,新增一些排除項目,不用修法,會儘快推動。業者也建議放寬不動產放款一律須提1.5%呆帳準備規定,顧立雄表示,銀行局正在評估中。
政府救房市靠新移民法「放大絕」? 專家這麼說
2018-05-16 09:52經濟日報 記者游智文╱即時報導行政院會昨(15)日通過新經濟移民法草案,在網路引發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是政府救房市「放大絕」。房地產學者章定煊表示,開放移民,房地產一定受惠最多,只要來個十萬戶,台灣餘屋問題就可解決大半,不過民眾買不起房的問題恐更惡化。行政院推出的新經濟移民法規定,來台投資1,500萬並創造五個台灣人工作機會、一般專業人才連續居留五年、特定專業人才連續居留三年,以及中階外籍技術人力連續居留七年,都可取得永久居留權。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表示,移民政策對於經濟的刺激是非常的快速有效,各國經驗都是如此,執政者看到移民政策,就像練武之人看到避邪劍法,明知道隱患很大,還是會忍不住一招一招的練下去。章定煊表示,且不管生產力提升的問題,鬆綁移民後,光是新來移民對於台灣經濟注入的大量消費,就可以提升不少國民生產毛額GDP,外來移民在台灣一定沒有住宅,這些購屋的買氣會以最快速度注入房市,房地產的景氣立刻可以提升。只要來個十萬戶,台灣頭痛的餘屋問題就可以解決大半。但開放移民政策有很多副作用,由於外來移民的購屋能力超過原來的居民,本來賣不掉的房子,將可順利賣掉,並順勢把房抬到原來居民買不起的價位;此外也會帶來對於原來居民工作機會的排擠、族群融合、社會福利分配等問題。章定煊表示,這項政策帶動GDP成長的機會很高,但這種政策不會全體受益,有些族群受益較多,有些族群受害恐怕是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