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臉書幸福家分店客服中心人才招募
活動訊息

幸福家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首頁 > 房市動態 > 房市新聞

區域動態

房市新聞

2013-11-12

別糊塗被追稅!贈與不適用土增稅一生一次

發表於 2013/11/12 08:50 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採訪報導年底正逢贈與旺季,但可得搞清楚贈與節稅方法,否則也會收到追稅單據!近期稅捐處就發現,有民眾誤以為贈與房產可適用「一生一次」土值稅優惠稅率10%,但「一生一次」優惠稅率僅適用買賣移轉,因此遭追稅40萬元,專家指出,房產贈與移轉需繳納20%、30%、40%的土增稅率,民眾節稅可得先了解相關法規。高雄市西區稅捐稽徵處指出,一名張姓民眾未曾使用過「一生一次」自用住宅10%優惠稅率,正巧小孩即將結婚,於是將房屋整修贈與給兒子作為新居,沒想到收到土值稅稅單高達40多萬元,原因就在於以為贈與稅可使用自用住宅優惠稅率。稅捐處指出,若以「贈與」方式申報土地移轉現值,即使符合自用住宅用地條件,仍不能按照自用住宅用地申報土地增值稅。建國資產管理總經理劉坤圖指出,有些民眾在二親等內贈與房產時,希望達到節省土增稅效果,會以「買賣」方式申報,假若能適用「一生一次」或「一次一屋」10%,就會比贈與房屋時,土增稅適用的20%、30%、40%一般稅率划算。不過,「贈與」移轉並非「出售」,假若是二親等間的房產「買賣」,必須要有支付價款證明,假若被追查非買賣交易,而是贈與行為,可能會涉及偽造文書罪。資料來源: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6387147286.html

2013-11-12

奢侈稅遏炒房 立委籲課豪宅稅

2013/11/11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房價上漲提升國人整體財富,卻也是貧富差距惡化的元凶,財政部正著手檢討修正奢侈稅條例,立委版「囤房稅」與「房屋交易稅」最近已先出爐,矛頭都指向豪宅與房市炒手。根據財政部時程,「奢侈稅檢討報告」月底出爐,屆時將決定奢侈稅走向,是只修不廢或不修不廢。不過國民黨立委孫大千已先提「囤房稅」版本,打擊囤房客;立委曾巨威也要求調高房屋交易契稅,遏止炒房。孫大千表示,財政部應該結合奢侈稅與豪宅稅,分稅率級距,平價屋維持現有稅率,高價屋再加五趴稅率。曾巨威說,不動產稅制包括利得稅、交易稅與持有稅(房屋稅),持有稅部分,他主張自用住宅一人一生一定面積以下,適用目前百分之一點二的房屋稅,其他部分則按金額大小分級差額課稅。曾巨威表示,目前奢侈稅只課賣方、不課買方;土地交易買方不用繳契稅;房屋交易契稅則是按契價課,相對於奢侈稅按實際價格,契稅居然允許合法作假,實在說不通,應調高契稅,土地交易也應課契稅。曾巨威說,房市是起伏的,萬一外在情勢失控,房地產泡沫可能破滅,屆時奢侈稅將被迫退場,為了稅制長久穩定,財政部應該把握時間,建立完整的不動產稅制。主計處國富報告指出,一百年底家庭部門資產淨額為八二.三兆元,其中房地產金額達卅一.五兆元,占家庭資產卅八.二%,平均每戶家庭資產淨額達八七九萬元,比民國九十九年增加四萬元,主因地價調升致房地產增加廿四萬元所致。 資料來源: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4&f_ART_ID=299287

2013-11-12

房屋稅與市價脫鉤 財長:委託學者研究改善

2013/11/11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近十年房屋稅增幅跟房價上漲不成正比,財政部可委託學者研究改善之道。但他強調,房屋稅除了稅率部分由中央訂之外,其餘部分包括房屋核定單價、折舊與地段率,涉及地方自治,均由各縣市政府決定,中央政府能夠做的有限。財政部官員表示,各縣市房屋構造標準單價當初訂定時並無統一,舉例來說,南部縣市可能因為人工較便宜,透天厝多是加強磚造建材,房屋層數比較低,標準單價就比較低;相較之下,中北部近年新完工鋼骨建案較多,折舊較少,房屋稅負擔也會比較重。不過,房屋稅與市價脫鉤的問題,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信義分處主任周美麗研究指出,台北市住宅大樓,最高總層數三十五層,房屋構造標準單價換算後每坪為三.六萬元;高雄最高總層數九十層房屋,換算每坪也才四.三萬元,與房屋市場價格大相逕庭。周美麗表示,依房屋稅條例,房屋街路等級調整率(地段率),是以房屋的商業交通情形及房屋之供求概況,並比較不同地段之房屋買賣價格減除地價部分,所訂定的標準,這項定義太過空泛,使得各縣市稅捐處及不動產評價委員會在調查或評審時,有如「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無所適從。閱讀秘書/房屋現值評定 三要件房屋稅並非只按按房屋造價或市價計算,包括房屋所在地段、建材、樓層與屋齡都是計算房屋稅時的因數。房屋稅為地方稅,由各縣市政府「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評定「房屋現值」做為課稅基礎,繳稅期間每年五月一日至卅一日,法定稅率最高為百分之五,最低百分之一點二。實務上,目前各縣市營業用房屋稅率約為百分之三,住家稅率百分之一點二,私人醫院、人民團體辦公處所等非自用、非營業的房屋稅率為百分之一點五至百分之二。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依據以下三要件評定「房屋現值」:一、構造別(鋼骨造、鋼筋混凝土造、磚造等);二、用途別(自住或營業用);三、樓層數(愈高愈貴)。 資料來源: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4&f_ART_ID=299289

2013-11-12

厝邊公園 最好買3樓以上

2013/11/10 【聯合報╱記者江碩涵/台北報導】住在公園旁邊雖可立即享受綠意生活,更方便使用公共設施,但專家提醒,如果樓層買在3樓以下,探出窗外高度剛好在樹梢以下,視野反而被遮蔽;另外,晚上公園較暗、清晨公園容易有社區活動,對於作息較晚的民眾來說,也恐有較多疑慮。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樹木高度通常會到3樓左右,如果住在公園旁邊,最好買3樓以上的住宅,才能一眼欣賞整片綠意,而不是樹枝與樹幹,且3樓以上住宅較不受噪音干擾。另外,低樓層的住宅容易因為公園帶來的蚊蟲,家中防蚊、防蟲設備得做好。徐佳馨表示,公園晚上燈光較暗、容易有人逗留,住公園附近的民眾出入最好得留意;有些公園清晨開始就有活動,若是對聲音敏感,或是作息較晚的民眾,也得注意。 資料來源: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5&f_SUB_ID=4080&f_ART_ID=299267

2013-11-10

實價登錄打不趴房價? 買賣成交時間反縮短

發表於 2013/11/09 16:27 好房News記者蘇彥菱/臺北報導儘管有人抱怨實價登錄似乎沒有打趴房價,但房仲業者表示,自從實價登錄實施,的確讓成交天數自以往的2到3個月,縮短至1.5個月內,可見買賣雙方對於價格之認知差距逐漸縮小,也算是好事。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表示,就目前來看,實價登錄並未對房市價量有多大影響,因房市交投熱絡與否仍須看基本面榮枯,不過實價登錄上路以來,確實加快成交,一般物件原本成交時間約要2到3個月,如今多縮短為1.5個月內。儘管去年下半年有不少買方因實價登錄甫上路,出手較為觀望,深怕自己買貴,但隨實價登錄資訊累積之後,買方在今年上半年蜂湧而出,市況顯得熱絡,然而今年下半年則又回歸基本面。不僅如此,更有超過9成的民眾在買賣房地產時,會先上實價登錄網站查詢區域行情,昔日賣方開高價、買方愛砍價的狀況不復存在,縮小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知差距。至於台北市代銷公會理事長王明成則表示,昔日房市有「過度放大開價及最高價」之陋習,也因實價登錄施行後,逐漸進入「貨真價實」的時代。所謂「貨真」,即建案產品規劃愈來愈符合自住客所需;而「價真」則是買家可充分掌握行情,賣家也不敢再亂開價。此外,去年8月起實施實價登錄,去年10月中則公布首波實價資訊,迄今實價登錄滿周歲,根據信義房屋統計實價資訊,目前已累積多達43萬筆成交資料,較過去認知之每年約30到40萬筆還高,係因還包含土地交易在內,至於成交總額則逾4.5兆。資料來源: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7613447187.html

2013-11-10

囤屋稅來了 多屋族快賣屋避險

2013/11/09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國內房市本月起進入年底購屋旺季,多家房仲業表示,「多屋族」應考慮趁此旺季出售物件,以確保獲利、降低風險。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政策矛頭指向多屋族,未來持有成本、風險可能升高,另一是,大環境多空交戰,持續持有,房價上漲空間也有限,不如出脫汰弱留強。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表示,美國QE確定暫不退場,市場資金持續充沛,央行難以升息,再加上多數國人仍多相信房地產的長期投資效益,房市短期要回檔機率不大。不過近來不少訊息仍值得注意;首先是雖未將奢侈稅修正案排入優先法案,但仍積極研擬之中,預計最快本月底就會提出,從近來財政部頻頻釋出對「多屋族」加強查稅,並考慮加課所謂「囤屋稅」來看,未來奢侈稅正式修正版本出爐,多屋族極可能首當其衝。葉春智分析,「囤屋稅」如從房屋稅著手,雖然增加的負擔不多,但對市場信心仍會造成一定衝擊,如果另外修法,則勢將提高持有成本,換言之,獲利將因而減損。除政策因素外,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分析,全球經濟復甦力道有限,台灣更是有氣無力,今年陷入「保二」都恐不保,而在QE終究要退場的壓力下,房市再出現短期大漲的機率不高,與其等待,不如獲利了結。永慶房屋研展中心經理黃舒衛也建議多屋族在奢侈稅新法上路前的空窗期,適度調節自身資產,並提醒有購屋需求的民眾,在購屋時應慎重考量負擔能力,以免大環境有變時,面臨沉重經濟壓力。 資料來源: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7&f_SUB_ID=4072&f_ART_ID=299261